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

多瑪斯傳


多瑪斯傳

 

西元1225年,多瑪斯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(Naples)的一個貴族家庭。5歲時,依家族慣例被送到本篤會修院接受教育。14歲就讀那不勒斯大學,20歲時他不顧家族反對,執意進入道明會修道。此舉讓他的父母非常的生氣,就在他前往巴黎途中,被他的兄弟綁架,將他關在家中的城堡約有一年之久。據說,他的父母曾找了一位貌美女子試圖引誘他,仍無法憾動多瑪斯的心意。

1245年多瑪斯終於進入巴黎大學,從師大亞爾伯。1256年與聖文德(Bonaventura)同時畢業,取得碩士學位,又同時取得教授神學的資格。1250年多瑪斯晉升為神父,在巴黎大學、科隆、拿不勒斯等大學教授哲學與神學,聲譽崇隆。遺憾的是,1274年受邀前往里昂參加大公會議,卻不幸死於途中,得年僅49歲。

 

多瑪斯(St. Thomas Aquinas)在世時間並不算長,從一個角度看,他的生命也著實平淡。然而,如果我們從智性與靈性的角度評價多瑪斯,他則擁有了永恆與精彩的一生。多瑪斯不僅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、神學家,是代表了士林哲學全盛時期的集大成者,他為理性與信仰的調合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。

 

傳說,多瑪斯因為不懈的研究而少有運動,以致身形肥胖,他的書桌甚至必須切出一個大圓弧,以容納他的肚子。同時他也因為沉默寡言,同學以「啞牛」相稱。雖然如此,其師大亞爾伯早看出多瑪斯的卓越才能,他說:「這隻啞牛的吼聲將傳遍全世界」。現在,多瑪斯的吼聲早已經成為箴言。多年後多瑪斯被冊封為聖徒,被尊為天使博士(Doctor Angelicus)1567年被封為教會聖師,1880年被尊為學校主保。直到今日,沒有人可以忽略多瑪斯曾說過的話。

 

多瑪斯認為哲學與其他人類學問依靠的是人類理性的自然之光,以論證與推理的結論為目標,而信仰雖然也有理性的成份,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啟示的原理。哲學是一條由下往上的路徑,哲學家把世界視為可理解的對象,往上超越而發展出形上學與超越的觀念。然而,神學的出發點是從接受上帝啟示的真理開始,由上往下體會上帝的造化,從而更加肯定上帝的奧秘。

 

自然的理性可以證實上帝存在與靈魂不死,雖然對三位一體、道成肉身和最後的審判,理性無法解釋,只能依靠啟示。但凡是能用理性論證的,其結果都會與信仰一致,沒有任何啟示的真理和理性相衝突。所以理性與信仰雖有不同之處,但許多對象同時適用於哲學與神學的研究,神學依靠啟示,哲學依靠人的邏輯推理。雖過程不同,面對的是同一個真理。

 

多瑪斯贊同亞里斯多德,認為凡在知性者必先在於感覺,感覺所看到的是個別物,但人性所認知的是共相。認識的過程是:

 

1)人的知性的運作在抽象作用中瞭解物質的形式,也就是「主動理智」(積極的理智)的作用。

 

2)理性之光促了「心像」的產生,從它抽離出共相或可理解的本質。

 

3)可理解的本質,在「被動理智」中(消極、接受的理智),產生一個印入的觀念,

 

4)被動理智接繼產生反應,也就是「心語」(mental word),

 

5)最後表達出事物的觀念,也就是共相。從這樣知識論看來,多瑪斯認為人的知性中沒有天生的觀念,但有潛能可以接受概念。

 

從認識的進路來看,多瑪斯接受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論,即形式與質料兩大原理的分合構成世間所有存在。「原初質料」(prime matter)是實體變化未限定的底基,也就是純粹的潛能,第二個要素則是「實體形式」(substantial form),決定實體將會成為什麼,實體形式是物體的第一個實現。是指把物體放在它特有的種類並決定它本質的原理。其後,每一個物質實體皆是質料與形式的組合。從質料到形式之間的關係,等同於從潛能到實現的關係,質料是個體化原理,形式是限定的原理。

 

從形質開始,多瑪斯劃分存在的階層,這是如寶塔般的等級。每一個階段皆是由較低階的質料,經由獲得較高一層的形式而成為更高層次的存在。首先是無生物,是純粹的潛能;而後植物的質料,得到植物的形式。其後則為動物,有覺魂,但無理性形式。接下來是人類,為受造物,是有動物的質料與理性的形式,有覺魂與理性魂。接下來是天使,仍為受造物、但不具形體(質料)的靈魂。最後則為上帝,非受造與無限,沒有任何質料的純粹形式,為完全的實現。

 

由於上帝完全不具有質料,是純粹的形式與完全的實現,沒有任何名稱或形式可以限定上帝,任何加上屬性的描述皆違反上帝的本質,所以,終極地說,天主的本質就是存在,是自有與永在的。在舊約的歷史上,上帝對摩西表明自己為「我是自有者」(I am who I am),說明沒有任何屬性可以形容上帝本身,其實就是「存在與本質合一」最好的詮釋。

 

 

 

** 相關閱讀: 多瑪斯


Original Page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lk1591q/article?mid=29936

Sent from Feeddler RSS Reader



Sent from my iPhone 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