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

從《告白》看家庭對青少年之影響 / 錢鋒 -《時代論壇》Christian Times

從《告白》看家庭對青少年之影響 / 錢鋒 -《時代論壇》Christian Times
錢 鋒

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


自從《告白》上映後引起了日本社會一陣轟動與議論。不知道有多少香港家長和老師已觀看了這套充滿精神暴力的電影呢?筆者認為這不是一種賣弄血腥的電影手 法,而是冷冷地對社會、青少年問題及家庭教育的一種控訴。很多時候我們會把青少年的犯罪歸咎於他們自身的問題,但家長是否也需要為這些問題負上一部份責任 呢?片中兩名殺了人的學生,都是低自尊及沒得到別人合適的認同。其中一位學生的母親一直把自己的期望擺在兒子身上,於是自小就對他嚴厲管教。但他一直沒達 到母親的要求,加上這位女士與丈夫有婚姻上的問題,於是她選擇拋下兒子一走了之。另一個學生之母親一直處於假單親(丈夫長期在外工作)的情況下獨力面對教 養子女的問題。她與兒子相處過於親密,而且採用寵溺的方式教育兒子。連兒子殺了人還處處維護並替他找藉口開脫,更把責任推到老師身上。此外兒子出現了行為 及精神上的問題也不願意尋找外界的協助,反倒與他同流合污配合兒子的病態行為,結果事情去到不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
這兩名學生所犯的罪行 雖然可惡,不過若非成長在不健康的家庭下,也不一定培養出這些問題行為。另一部電影《小孩不笨2》指出「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子女,只有不懂教的父母」聽起來 或會令家長反感。不過細心一想,當我們一直埋怨子女不成材及不爭氣的時候,反過來有沒有思考是誰製造及培育這個失敗品呢?我相信大部份家長也愛他們的子 女,不過愛不得其法同樣可以引起不良後果。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寶貴,所以世上沒有完美教育方程式,只有夠不夠細心的父母,知道如何培訓才能有效地發揮子女 的潛能。一個有思想及行為有誤差的孩子不會在一天產生出來,而是日積月累下受到不當的影響或教養才能形成的。

《告白》反映了我們往往只會 看問題的表面而沒有深思背後的因果。希望這電影 帶給我們不單是電影裡的影像或感觀的刺激,而是它背後對教育制度、法律、家庭、價值觀、以至人倫關係與生命意義等課題的反思。

沒有留言: